在平橋鎮山頭邵村,我縣秀水家庭農場正組織員工搶收蔥。該合作社負責人余紹良介紹:“我們要及時將田里的蔥收掉,保證讓農戶可以按時種水稻?!?/P>
原來,秀水家庭農場與當地許多農戶有著合作關系——土地實現季節性流轉。農戶在晚稻收割后的11月份,將土地流轉給秀水家庭農場種植蔥,等到來年五六月份,秀水家庭農場將土地還給農戶種植水稻。
山頭邵村村民孫蘭育家就是其中的一戶。她家有良田2.8畝,這種模式,讓孫蘭育獲得了“紅利”,即減支增收。她說:“去年,他們種蔥后再還田給我種水稻,蔥和水稻輪作,病蟲害自然少了,我少施一遍肥,少用了一遍農藥,而畝產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800公斤,以前最多也就650公斤。這種方式真的好,我們計劃和他們繼續合作?!?/P>
孫蘭育掐指一算,一畝田一年能增加收入近千元。她說:“如果說水稻收割后,承包給他們種蔥,半年的承包費用也是500元,增產的150多公斤,超過300元。再說,農藥、肥料使用量減少了,節省了開支?!?/P>
農戶種植水稻實現減支增收,秀水家庭農場種蔥同樣實現了減支增收。在山頭邵一帶,秀水家庭農場承包了68畝土地種蔥,其中一半是采取季節性流轉的模式。余紹良說:“農戶種水稻后,我們再種蔥,這種輪作本身就減少了病蟲害,農藥使用量自然減少。在肥料使用上,農戶在管理水稻的時候已經施肥了,當種下蔥的時候,地力還是蠻肥的,我們施肥量也相應減少了。從去年實施來看,畝產量要比其他田地增加10%左右?!?/P>
在平橋鎮,天鮮果蔬專業合作社承包了180畝土地種植元胡,大部分土地就是這樣季節性流轉的。農戶在收割水稻后的11月份,將田承包給合作社種植元胡,該合作社在來年的5月份采收元胡后,將田還給農戶種植水稻,實現了水稻—元胡的輪作。該合作社負責人姚國統說:“這種輪作模式對元胡和水稻都是有利的,改善土壤條件、減少病蟲害、減少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量,從而兩者都實現了增產?!?/P>
近年來,我縣以這種土地“季節性”流轉模式開展的農業生產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合作社和農民能夠接受這種模式,并且愿意去嘗試這種模式。據不完全統計,通過三年發展,土地“季節性”流轉面積已超過了1000畝,有十來家專業合作社與農戶開展這種合作。
土地“季節性”流轉模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它確實能夠為讓合作社和農戶減支增收、讓雙方實現共贏,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產品品質……(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