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茶產業的發展優勢
在當前人多地少,糧油供需矛盾突出,優質食用油嚴重匱乏以及人們對食品安全健康問題日益關注的背景下,油茶產業正體現出無與倫比的發展優勢:
(一)綠化環境,節約耕地的可持續發展優勢。油茶主要生長在山區,不與糧食爭地、爭肥、爭勞力,一年種植,盛產期可達80年。因此,在備戰時期被譽為“摧不垮、炸不爛的天然油庫”。此外,油茶四季常綠,根系發達,耐干旱瘠薄,抗低溫凍害,防火效果好,適生范圍廣,可以充分利用邊際性土地來發展,既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又能綠化荒山、保持水土,促進生態脆弱區的植被恢復,顯著改善農村生態面貌和人居環境,是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俱佳的優良樹種,符合現代林業發展的方向和要求。
(二)有機生產,綠色環保的健康優勢。由于油茶樹大多自然生長在山區,無化肥、農藥、污水、空氣污染,并且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長期食用對于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從宏觀角度看,推廣茶油還十分有利于改善國民食用油消費結構,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將茶油作為重點推廣的健康型高級食用植物油。
(三)產業鏈長,利用率高的綜合效益優勢。油茶的果實除可生產茶油、營養保健品、護膚品等精深加工產品之外,茶籽餅、茶皂素、茶籽殼以及生產茶油的剩余物等還可廣泛運用于日用化工、制染、造紙、化學纖維、紡織、農藥等領域,如生產飼料、肥料、洗滌清潔劑等,這對于帶動農業工業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技術成熟,產銷兩旺的需求優勢。目前發展油茶已經具備了非常好的條件,一是市場需求旺盛,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和逐步提高的價格空間對發展油茶產業產生強大拉動力,使茶油市場逐漸呈現出產銷兩旺的局面;二是技術需求旺盛,油茶科研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成功選育出了一大批高產穩產油茶良種,使集約化系列栽培技術成型過關,從而可以基本滿足迅猛發展的油茶市場對良種資源的極度需求。
(五)國家重視,政府扶持的政策優勢。據測算,種植1畝良種油茶,其產油量相當于種植1.15畝油菜或2.3畝大豆。這不僅對于增強食用植物油供給能力,減少食用植物油進口大為有利,而且對于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維護糧食安全也具有重要作用,其戰略意義十分明顯。因此,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油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自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以及國家林業局《關于發展油茶產業的意見》、《關于加強林業“菜籃子”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相繼頒布以后,各地發展油茶產業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二、我縣油茶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我縣氣候適宜、土壤肥沃、雨量豐沛,生態環境良好,具有種植油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據記載,我縣的油茶種植歷史可以上溯至漢代,多為結廬于山上的道士或僧人采食。山區農民亦有壓榨山茶油食用的傳統。油茶的大面積種植始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分布在我縣十來個山區鄉鎮,海拔在200米-600米之間,總面積約6萬余畝。改革開放前后,油茶生產開始陷入低谷,大量油茶樹或被砍伐,或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野生狀態,長勢不旺、樹齡老化、生長衰退、效益低下。
近年來,隨著茶油市場的不斷趨熱和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許多企業經營者和山區農民開始意識到油茶樹本身所蘊含著的巨大的經濟效益,相關產業隨之回暖。但高漲的積極性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我縣油茶產業相對落后的發展現狀,制約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
(一)產業規模小,加工水平低。目前,我縣的油茶林總面積僅4萬余畝,其中有相當部分是呈分散、未管理狀態下的老油茶林,產業規模很小。在茶油加工上,基本屬作坊式生產,低級的加工水平和生產技術直接導致茶油品質低、雜質含量高、貯存時間短、市場競爭力弱。
(二)龍頭企業少,品牌建設滯后??傮w上,我縣的茶油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上規模、上檔次、有品牌的企業數量稀少。
(三)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低,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機制有待形成。如果企業與農戶之間沒有形成穩定、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就必然導致三種結果:一是油茶加工企業面臨原料緊缺的“瓶頸”,企業不得不去江西、湖南等地“覓食”。二是改造油茶林的投入嚴重不足?,F有油茶林相當一部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種植的,長期以來主要靠“人種天養”,油茶的產出率已經不高,亟需改造;而選用油茶優良品種和老林更新改造的前期一次性投入較大、周期長,一般農戶無力承受。三是導致油茶資源的浪費,目前很多農戶、小油坊自行加工,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連其他有可用價值的部分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康能公司是目前我縣唯一一家茶油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同時也是臺州市最大的茶油生產企業之一。在我縣油茶產業整體現狀落后,許多問題仍舊十分突出的背景下,該公司的一些想法和措施值得借鑒、推廣。公司自2004開始開發“天臺山”牌野生山茶油以來,主要依靠以下六項措施來實現企業的較快發展:一是依托科技,通過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項目科技合作,實現“科技興企”。二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對處于粗放野生狀態下的老油茶林的撫育、改造以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據統計,公司在對大片老油茶林進行低產改造后,平均每棵油茶樹的產出效益提高了4-5倍。三是加強基地建設,公司將總體建設原料基地5.8萬畝,其中有機食品原料示范基地1600畝,同時引進高產無性系良種推廣基地200畝,種苗繁育基地200畝,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種苗基地的建設,將為今后我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提供有力的種苗保障。四是加強農企合作,公司通過送技術、送種苗給農戶的方式,在保障原料的同時,也帶動了山區農民致富。五是重視品牌建設,公司專門安排資金,通過電視、平面廣告等形式,重點打響“天臺山”品牌,目前已取得相當成效。六是創新營銷渠道,通過臺州市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和超市銷售兩種渠道將產品營銷至各大城市,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市場。目前,“天臺山”牌野生山茶油不僅成為我縣唯一一項“浙江省森林食品”,而且還連續三年在省農博會上榮獲金獎,公司也先后被國務院和省農業廳命名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三、推進我縣油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對發展油茶產業的認識,加強對油茶產業的宣傳。加快油茶產業的發展,對促進我縣山區鄉鎮經濟發展,帶動我縣山區農民興林增收致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滿足社會大眾對良好生態產品、天然綠色產品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油茶產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向山區農民廣泛宣傳發展油茶產業的效益和價值,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宣傳來激發農民積極性;同時,還要著重引導農民對現有處于粗放野生狀態下的老油茶林進行撫育、改造,在最短的生產周期內實現最大的產出效益。
(二)切實抓好油茶產業發展的布局和規劃。我縣丘陵廣布,溝壑縱橫,具備適合油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在規劃產業布局時,要按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基地,綜合統籌各項資源,尤其是充分結合低山緩坡改造、荒山改造和植樹造林等項目,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還要盡快制定油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設立專項扶持資金,促進油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重點培植油茶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走專業化、協作化發展道路。油茶生產要走規模開發和集約經營之路,除了要建立油茶生產基地,解決油茶原料供應問題之外,還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成立協作組織,發揮油茶龍頭企業和協作組織的引導和輻射作用,從而帶動油茶產業的發展。一是要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認真落實我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林業貸款資金的作用,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從機制創新入手,引導企業加強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設,推動“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油茶生產、加工、市場的有機結合,使企業與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三是要加強政策引導,支持林農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油茶專業協會和合作組織,開展技術推廣、技術培訓和咨詢、代銷生產資料供應、產品營銷等服務項目,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市場適應能力。同時對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要加強規范管理,提高其自身活力和服務能力,增強對農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進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
(四)推進茶油名牌發展戰略,打造我縣茶油核心品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是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縣油茶生產要想成為一個產業,就必須實施名牌發展戰略,這就要求我縣在謀劃產業發展之始就向標準化建設方向看齊,堅決防止低標準、低水平重復建設,為我縣茶油名牌發展戰略打下基礎。龍頭企業自身要充分發揮各自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的優勢,苦練內功,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品牌意識,開發自己的名牌特色產品,并依靠品牌效益來提高市場競爭力。